狙,汉语二级字,读音jū,部首为“犭”,总笔画8画,属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规范用字 。本义指猕猴,引申为暗中窥伺、突袭,亦可形容狡黠之态。字形结构为形声字,从犬且声,最早见于《说文解字》,归为“玃属”动物。
作为名词时指代猕猴,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众狙皆怒”即用此义;动词义项强调伺机行动,如《史记》载“狙击秦皇帝”;形容词用法多表狡猾,如“狙诈”“狙狂”等。现代常用词“狙击手”由其伏击含义演化而来 。古籍中亦存“狙如”“猲狙”等异兽名称,扩展了生物指涉范畴 。
该字本义见于先秦文献,后衍生出人事行为相关的抽象语义。《康熙字典》释其“玃属而狡黠”,《管子》《战国策》等典籍记录了词义从动物特性转向伺机、诡诈的演变。读音在《唐韵》《集韵》中存在“亲去切”“庄助切”等不同注音,反映古代方言及字义分化痕迹。